清晨六点,天光微亮,杏林校区学生宿舍楼前已有一抹忙碌的身影。三号楼宿管阿姨张平蹲在花箱旁,指尖轻轻拨开泥土,将一株新的月季幼苗栽入土中。这片约1平方米的花圃,是她利用业余时间开垦的“心灵花园”。
“起初只是想美化环境,没想到孩子们特别喜欢,常来问花名,拍照,还有人主动帮忙松土。”张平笑着说,她的朋友圈里,除了日常工作通知,还多了学生与鲜花的合影,配文“今日花开,愿你们如花灿烂”。

1平方米的“美育花开”
“阿姨,这朵蓝色风铃草能剪下来插瓶吗?”赶早课的叶同学蹲在花箱前举起手机。四号楼宿管阿姨许红霞笑着递过剪刀:“要斜着剪,水里加一滴白醋能延长花期。”这样的对话,经常会在四号楼门口小小的花圃上演。
一年前,许红霞将宿舍门口废弃的快递箱改造成花架,从自家移栽来第一批绿萝,如今这里已培育出风雨兰、映山红、百合等十余种植物,成为学生口中的“四号楼植物园”。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天地里,不仅植物在生长,学生们的心灵也在悄然绽放,美育的力量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每一颗心都学会了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培养了对自然与艺术的敏感与热爱。

花圃旁的“劳动花开”
五号楼宿管阿姨黄玉梅的花圃旁,总放着一张小木凳,上面摆着修剪工具和几株待扦插的绿植。“有几次种花的时候,孩子们路过要和我一起压土,后来我故意不把土压实,等孩子们路过时自己发现。”这种“留白式”教学让路过的医学生们总是忍不住停下脚步,补上一铲土、浇上一壶水。“阿姨修剪枯枝的手法竟与外科手术异曲同工——都要讲究快、准、狠。”花圃旁经常传来阵阵笑语。
她把学生送来的奶茶杯洗净晾干,用颜料绘上青枝绿叶,这些被赋予新生的奶茶杯,在小花圃里整齐列队,孕育着勃勃生机。劳动教育在这里不是刻板的课程,而是一种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精神传递。

花箱旁的“传承花开”
临近毕业,张平的花圃迎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毕业生鲁同学捧着一株盛放的绣球花来到值班室。“阿姨,这盆花陪我陪伴我4年,每次面临各种压力,这盆绣球花都给我力量,现在我要毕业了,把它留下来继续陪伴学妹们。”张平用手接过花盆,发现盆底贴着一张便签:“给三号楼——永远18岁的鲁同学”。如今这盆绣球在花圃C位安了家,张平指着它对孩子们说:“看,这是你们学姐留下的‘锦鲤’,要记得常来沾沾喜气。”
毕业生方同学从福建寄回一张明信片,照片里一盆水仙在实验室窗台上亭亭玉立:"这是从宿舍花圃分株的,它提醒我,数据再枯燥,也要保持内心的清澈与绽放的勇气。”代代传承的不仅是一盆花、一叶草,也是中南学子对于校园生活共同的记忆与热爱。
后勤宿管阿姨们打造的“1米花园”,没有高深的理论,却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真谛。当孩子们与一株株植物共同生长时,他们也在学习如何与自己、与自然、与世界温柔相处。后勤人员用勤劳的双手装点校园角落,搭建与同学们心灵对话的温情驿站,让美育、劳育和爱的种子滋养心灵、落地生根,助力学校本科教育在真善美的融合中不断发展,培育出兼具知识素养与审美情怀的时代新人。
一审:曹志 二审:肖鸿晶 三审:唐海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