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主席母校 追寻伟人足迹

来源: 时间:2017-05-27 作者: 黄智华

5月阳光正好,后勤保障部机关退休党员开启红色之旅,走进毛泽东求学励志、成长报国的第一站——湘乡东山书院,追寻伟人足迹。

东山书院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由原湘军将领、新疆巡抚刘锦棠及湘乡县举人许时遂、黄光福等人倡修,建成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书院门额为汉白玉石,“东山书院”四字为清代榜眼、大书法家黄自元所书。书院正厅三进,东西各五斋,合计六十余间。走进书院,但见屋宇轩昂,绿树环抱,古朴而不失清新,庄严而又见活泼。正如古人所言:“主讲有堂,游憩有所,斋房庖福,网不备具。枕山面面野,环以大溪,缭以长垣”。身处其中,远离了闹市喧嚣,只有百年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心中一片澄静空明。

遥想当年,少年毛泽东脚穿草鞋,用扁担挑着小筐走进东山书院,筐里仅有一件长袍、一顶蚊帐、两条床单和他爱读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从此,他走出了闭塞落后的韶山冲,走出了迈向中国革命的第一步,也走向了世界。

在入学考试中,胸怀大志的毛泽东挥笔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一篇浩气十足的《言志》,赢得了堂长李元甫的赞赏,十六岁的毛泽东因此被破格录取为“大龄”小学生。李元甫高兴地说“我们取了一位建国才”。

沿着长长的石板路往前走,看见清清便河上石桥横跨,石桥边一口古井,古井旁的石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石上镌刻的一首七绝映入眼帘:“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短短四句,却已霸气毕露,展现了毛泽东少年时期立志扭转乾坤的雄心壮志,又折射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领导群伦的英雄意识,这种气概和胸怀一直贯穿在这位领袖诗人的创作中,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博大旷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大气自信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的豪情万丈一脉相承。

坐在毛主席当年听课的教室里,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纵是晓雾重重、大地茫茫,但忧国忧民的少年在这里“书翻千秋史 ,谈尽古今愁”,他日便“挥毫万山红,举臂托飞舟”,开启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复兴之旅。正是:

风云激荡 少年中国由此始

湖湘一脉 百年斯文永传承

联系我们:

电话:88836000

邮箱:hqbzb@csu.edu.cn

Copyright © 中南大学后勤保障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