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为什么会暂时搁浅,一个基本原因是急功近利,缺乏宏观谋划。通过这次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笔者通过认真总结得失,就学校深化完善后勤改革的问题,提出把握方向、找准问题、理清路径的工作建议,也作为自己参与这次活动的学习体会,仅供参考。
关键词:群众路线 学校后勤改革 三个环节 建议
这次由党中央号召发动的全党范围内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意义不仅有利于全面深化党的建设,更为推动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带来大好契机。任何改革都将涉及各方利益的调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利益方涉及政府、高校、高校后勤人、社会参与改革的经营者、服务对象等五个利益主体。从1999年开始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据相关调查,政府满意、高校满意,高校后勤人满意、社会参与者抱怨亏本、服务对象尤其是学生感到价格上涨受不了,最后改革只能驻足。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利益调整不适宜是直接原因。这一直接原因导致改革方向的把握、改革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的确认、改革路径的选择三个基本环节不同程度出现偏差。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虽然前段人们进行过总结,但由于改革主导者身在此山中,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并没有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高度予以认识。本文结合前段全国高校后勤改革的实际,针对学校后勤的现状,从认真贯彻群众路线的视野,就如何深化学校后勤改革从把握方向、找准问题、理清路径“三个环节”谈点个人体会和改革建议。
一、提高认识,为深化后勤改革把握方向
改革方向的把握决定改革利益的根本走向。1999年,由政府主导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至今已十几年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要求1985年就提出来了。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后勤社会化。该《决定》指出:“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但由于当时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方向未明确,虽然部分高校有一些局部改革,但未形成大势。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我国的改革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进行。随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各行各业的改革紧锣密鼓开始敲响。首先从企业推进,按市场化的要求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按照“抓大放小”的思路对企业进行所有制改造。这一大潮之势必然影响高校。一些学者撰文认为,教育也应该产业化。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长期生活在象牙塔的高校教师心动了,部分人“下海”,高校的部分产业部门和后勤部门甚至高校主体人员也随之行动,一些高校成立了面向市场的经营公司,后勤部门实行部分收费服务的管理措施。
1998年,国家对高校实施第一次管理体制改革,许多中央部门管理的高校下放到地方管理,高校的财力感到吃紧,高校后勤改革的压力增大。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当年共招大学生160万,同比增加48%。虽然国家从当年开始,允许高校收取学生部分学费,但相比新增加的50万大学生,高校后勤的压力最大。于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主导下,开始实行由政府主导和直接推动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1999年1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会议对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1999年12月,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联合组成“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部际协调办公室”,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指导、协调和督办工作。部际协调办公室第一个出台的指导意见,确定2000年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完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三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规划;二是基本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的规范剥离;三是以学生公寓和相应后勤服务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整个改革。2001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六政府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00]1号),就高校后勤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并就相关的优惠政策作了规定。至2002年,政府先后召开四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由此拉开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序幕。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的总体思路是:“政府主导、学校推动、后勤主动、全面推进、分步到位。”改革的先导措施是政府出台税收、定价等优惠政策;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剥离”:实施甲乙方制度,学校(以职能部门代替)为甲方,建立后勤经营实体(乙方),将后勤管理体制从学校剥离;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措施,对后勤人员进行分流:将后勤人员身份从学校剥离,将富余人员从后勤剥离;以“零产权”方式,将后勤资产的管理经营权从学校剥离;以“拨改收”的方式,将后勤的经费来源渠道从学校剥离,到市场找生存之路。改革经历的步骤是:第一步,全面发动推进阶段(1999-2002年),第二步,深入推进阶段(2003-2005年),第三步,进一步探索徘徊观望阶段。改革的结果是:大部分高校实施了甲乙方管理体制,少数高校实体进行了法人登记,高校部分实体进入社会,部分高校引进了社会企业,高校产业大大增加,到2009年,高校后勤所管辖学生宿舍新增加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比改革前的50多年增加一倍以上,高校后勤人员减少30%以上。以中南大学为例,改革前,后勤正式员工800多人,目前,只有500余人,减少35%,大大缓解高校扩招后的住所困境和经费压力。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社会关注和热议的问题:到2007年,高校负债据全国政协的调查,达2500多亿元;2004年、2008年,社会物价上涨,部分高校因蔬菜涨价,高校后勤难以承受,个别学校发生不稳定事件;尤其是改革政策环境的变化加大了高校后勤改革的挑战。2006年政府出台高校学生公寓、经营性收费税收政策,改革初期政策性优惠将断奶、2007年,政府出台5年内高校学费、住宿费不能涨价的规定、2008年,国家正式执行《劳动合同法》,高校后勤用工成本增加。这些宏观环境的变化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严重挑战:一部分进入高校的企业退出高校、走出去的高校实体退回学校、还来不及改的高校停止不前、已改的高校观望等待国家出台新的政策。而到目前为止,因为倡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领导人的更替,国家至今仍未出台新的政策。全面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实际旌旗息鼓,给人们留下许多思考。问题的关键出在改革利益走向有利于改革推动者,不完全利于服务对象和社会参与者。
中南大学也同样经历改革高低潮的变故影响。2003年开始,在全国高校后勤大力推行社会化改革的大潮中,学校后勤也主动参与其中,率先成立后勤服务集团公司,实行后勤甲乙方管理模式,学校后勤处为甲方,负责监督管理,后勤集团为乙方,负责学校全面的后勤服务项目。具体实施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至2004年底,实现改革平稳过渡;第二步从2005年至2006年上半年,为模拟股份制运行阶段,即股份制改造准备阶段;第三步是在2007年年底前,实现按股份制要求全面运行,并正式注册成立后勤集团。因前述的原因,改革只走到第二步。
时至今日,通过十多年来的努力探索,高校后勤发生了可点可贺的变化,大部分的高校都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用行政手段管理后勤的模式改变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化经营管理格局,使得后勤系统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有效的缓解了高校教育事业扩招带来的瓶颈问题。但几乎所有高校都未能完全完成市场化的后勤改革目标。这是什么原因,经过多年的时间沉淀,今天,我们放在党的群众路线的视野下,首先就其改革目标方向进行分析认为:急功近利,追求短期的经济目标成分过大,客观上忽视了高校后勤三育人两服务的根本目标是基本原因。前段高校后勤以社会化为走向的改革,不管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直接目标主要为解决高校扩招后住房、饮食等瓶颈问题,试图将高校后勤全面推向社会,让社会力量来解决矛盾。总体方向虽然正确,但操之过急过快,目标内容缺乏全面思考设计,尤其忽视高校后勤三育人两服务的根本目标,试图全面同步将高校后勤推向社会的目标要求过高,虽然满足扩招后的学生住房饮食问题得到一时解决,所以政府满意、学校满意。但如何让进入高校的社会企业有利可图又不影响三育人两服务的根本目标、如何提高高校后勤自身的的造血功能、如何解决大量贷款的后续偿还问题、如何在国家扶助政策取消后高校后勤独立持续保持生存能力问题仅靠高校后勤是无法解决的。强行推行高校后勤全面社会化的目标最后只能搁浅,客观上使高校后勤改革流于形式。这些认识只有在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中,才能从上到下进行深入思考,并实事求是地予以正视,这是这次活动给我们学校后勤改革带来的第一个契机。
二、正本清源,为深化后勤改革找准问题
找准改革的矛盾问题是改革的关键。与全国高校后勤改革面临搁浅的情况一致,我校后勤改革除了前述的目标方向问题这一前提问题外,通过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还可以引导我们深入高校后勤内在规律中进一步查找深化改革的矛盾问题。
前段学校后勤改革出现的基本原因,业内人士也总体看法一致:公益性与市场化的矛盾冲突。但笔者站在群众路线视野下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不仅仅是这一矛盾,还有行政化与市场化的矛盾和改革整体性与局部性推进的矛盾。而且三对矛盾相互交织。这是解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什么会偃旗息鼓而驻足的基本原因。
第一,公益性与市场化的矛盾。社会公益性事业不宜市场化,这是普世公认的准则和实践。但在我国的改革实践中,也有改革成功者,一些理论工作者也就认为可以市场化。那么到底应不应该市场化呢,我们先进行理论分析。什么是公益性事业。一般人们认为,公益性事业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为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生活服务的部门、企业及其设施,主要包括自来水生产供应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电气热供应系统、医疗卫生保健系统、文化教育系统、体育娱乐系统、邮电通讯系统、园林绿化系统等。”若以这种认识为基础进行讨论,上述行业在目前我国已相当部分实行市场化,并且取得成功。如电气、邮电和部分文化行业。这一定义实际是将涉及人们基本生活的行业视为公益性事业。而人们的“基本生活”范围是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管理国家理念所决定的。说到底,从理论上说,社会主导者认为在那个时候、那个范围、多大程度对什么行业实行或不实行市场化运作都可以,只要人民群众能接受,无什么应不应的问题。那么到底能不能呢,要进行实践分析,亦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上面部分公益性行业实行市场化成功的实例看,这些行业有一个基本特点:服务消费市场变动对人们基本生计生活问题无直接大碍的行业,多出一点钱少出一点钱都无所谓。因此,笔者对公益性事业的定义为:“凡直接间接涉及人们基本生计生活的公共服务行业为公益性事业。”按照这样的认识,高校后勤主要服务的对象大学生是无经济来源的纯消费群体,目前在校学生达2800万,据相关调查,极贫困家庭来上学的在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之间,亦即900万左右,这部分人完全是掰着手过日子,市场物价发生稍微变动都难以承受。2004年、2008年市场食品涨价,部分学校发生不稳定事件,最后采取政府干预并实施“政府拨一点、学校补一点、后勤省一点”的“三点”办法才解决。所以国际上大多数国家视高校后勤为公益性事业,实施非市场化的管理办法。这次我国高校后勤改革为什么会将高校后勤以完全推向市场为导向呢,也许是受某些公益性行业市场化改革成功案例的影响,加之扩招带来的财政压力,进行市场化改革探索,可理解。其结果也在逻辑理解之中。虽然遭遇挫折,但解决了扩招带来的后勤设施资金短缺矛盾,政府满意。高校一时巨额负债最后由政府买单,学校增加了巨大固定资产也满意,甚至贷款越多的高校越满意。后勤体制基本回归,“大学身份人”未变,大学后勤人伴随学校满意而满意。骂娘的只有市场人:投资企业。这就是公益性与市场化矛盾的体现。
第二,行政化与市场化的矛盾。如上分析,高校后勤这类社会公益性事业不宜市场化,但作为改革探索也无可非议,我们不能因别人不为,我们就不为。问题在于谁来为。这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造成这么大的震荡,第二个深层次问题是千军万马齐参战。若当时只有部分高校参与,也许震荡会小一些。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市场主体必须是自愿行为,市场是一个完整的、市场主体可自由进出的,具有自由定价权力。这个市场化准则难道高校这么多教市场经济学理论的专家教授都不明白。问题就出在,这次改革是完全由政府从上到下推动的,加之高校本身也受行政化的长期熏陶,行为惯性有这种接受行政影响的自觉,相信只要政府出面,过去改革碰到的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纷纷“下海”或接受下海主张,一旦触礁(公益性与市场化的矛盾---学生不能承受市场涨价,政府马上跟进,规定高校食堂、公寓不能涨价),“下海”者(高校后勤走向社会市场者)怎能不呛水,进高校市场浅海的“海龟”者(已在市场的社会投资者)如虎落平阳,自认倒霉,最后政府只能出来施救,这又影响了政府形象。假如开始由政府出面,让高校自愿选择试点,出了问题不会全行业震荡并殃及池鱼,或者交由某行业协会或企业组织逐步推动,也许会好一些,不行退回来就是了。市场行为还是要市场操作。造成这对矛盾的问题是推动主体错位,以行政主体为主去推动市场化。亦即改革方法有不妥。
第三,整体性与局部性的矛盾。上面所述行政化与市场化的矛盾,不是完全说政府不应该参与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而是参与的方式和程度问题,选择达到后勤社会化的程度问题。高校后勤改革性质实质是对国家事业单位的局部进行市场化改革,在高校内部甚至还不是高校后勤的全部,仅仅是高校总务后勤。高校后勤还包括这样大规模的行业改革,理应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只是对改革的复杂性估计不足,对如何推动缺乏整体性考虑。高校后勤是事业单位的一部分,还有物质管理后勤、房产管理后勤、财务管理后勤、医疗后勤、中小学教育辅助后勤都未涉及进来,让总务后勤孤军奋进,并且实行完全剥离、一步到位的完全市场化改革很难进行。只能是对国家所有事业单位作出通盘考虑,确定哪些行业市场化的程度后,包括高校其他工勤人员纳入一起考虑,再由政府直接推动。高校后勤的性质决定其不宜实行完全的市场化改革,但可以借助市场化的机制进行必要的市场化改造。在这次全方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就是这么操作的,若选择局部改革的路径,让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已进行局部改革的进行完善、改革步伐稍慢或未改革的加快改革步伐。采取局部推进的改革路径选择,既符合市场机制规律,又符合国家相关法律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实行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这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路径选择上应按局部改革操作,采取整体齐步走路径选择不妥,是改革驻足的又一深层次矛盾。
综上所述,这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功,但有值得总结的深刻教训,在改革性质、方法、路径选择上都存在偏差,这是改革驻足的三对深层次矛盾,三对矛盾相互交叉,互相制约。这些问题和矛盾为什么为出现,在指导思想上,不同程度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是重要原因:搞一刀切,注重从上推动,忽视群众的基本意愿,应引起下一轮回进一步改革注意。这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我们带来的第二个契机。
三、整体推进,为深化后勤改革确立路径
确立正确改革路径是保证成功执行的决定性环节。在明确改革的方向、找出改革中的问题基础上,需要设计科学的操作路线。这需要我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思路,深入调查研究,提高宏观驾驭能力,科学规划,并通过教育发动群众,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整体推进。笔者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学校在前段提出的“实现干后勤到管后勤、建设质量后勤、效益后勤、绿色后勤”的后勤改革总体思路提出建立准社会化改革目标的运行路径设想。
准社会化的格局是:学校主导、权责明晰,后勤主体、自主经管,事企相分、分而不离,独立核算、各负其责,以我为管、适度外包。
学校主导、权责明晰。学校与以挂牌公司形式的后勤部门建立契约关系,按照事企相对分离的原则对现有后勤部门的资产以“零租赁”方式交由后勤管理使用,资产属学校所有,后勤部门以承包租赁方式对学校交给经营管理资产负责,保值增值,并按学校发展需求对后勤部门提出的要求提供服务;学校按有偿服务的原则,部分资产以有偿服务的原则,按政策和市场结合的标准给后勤部门提供服务条件;学校对后勤部门高层领导的任用有把关权;学校有权对后勤部门的经营管理按通过协商的方式确定的标准进行监督。学校和后勤部门按照权责利统一的原则各自承担权利义务。
后勤主体、自主经管。后勤部门有权在契约约定范围内,有自主经营管理的权利;有中层以下人员的用人用工权利;有对员工的实际工资进行确定的权利,不与档案工资挂钩;有代表学校聘请外单位人员合作的权利。
事企相分、分而不离。后勤部门按照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要求进行运作;人员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即全员职工按照企业化管理,老人按照原身份保留在档案中,晋职、进级调薪和工资标准以及退休后待遇按照学校同类人员跟进。新人按照新办法管理,实行合同制管理,特别优秀者,可以按照学校总体发展需要和新进人原则招聘为学校管理人员,享受同类人员待遇,让所有人享受学校发展的好处,体面的在后勤部门工作。
独立核算、各负其责。经济上不建立独立财务,由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实行预算管理,派出专门人员,对后勤部门实行独立核算,自筹自用,超支自负。学校承担有偿服务义务,以实际服务质量按国家政策和市场标准对后勤部门提供经费支持,在契约内相互支持相互监督,促进共同发展。
以我为管,适度外包。按照“管后勤”为主的理念,对适宜让社会企业和人员进入后勤工作者,尽可能引进社会力量干后勤,以形成适度竞争,减少用人成本,逐步打破“一家一户办后勤,学校办社会”的高校后勤现状。
为保证这一改革思路的实现,建议采取扩大范围、分类管理、减员增效、精细管理、保障到位等基本措施。
扩大范围。将原来局限于总务后勤的改革范围逐步扩大到物产、基建等范围,改变学校后勤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状,提高总体资源利用效益。
分类管理。按经营性实体(基建、各零售点)、服务性经营实体(学生公寓管理、饮食、校园管理、)、管理服务性实体(后勤机关、水电、房产)重新组合资源,确定运行规则。经营性实体基本按市场运作,给予适当政策扶持;服务性经营实体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宗旨,逐步减少经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益;管理服务性实体以严格科学管理、引导节约,反对浪费、有偿使用资源为宗旨,保证资源的有效使用。
减员增效。由于学校后勤市场的有限性,决定其经营效益的有效性,因此,减员、提高后勤员工的质量是提高效益的基本途径。按照管后勤的要求,在扩大后的学校后勤改革,人员数量在现在的近600人基础上,可减少一半。
精细管理。按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统一的原则,在人事、财务、固定资产、服务方式、信息化等方面,借鉴社会企业和国际相关质量标准,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全面提高改革的实效。
保障到位。改革是有条件的,也是有风险的。影响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因素是高校后勤与其管理相关的社会组织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建立必要的组织体系、沟通渠道、制度,规范各自行为,保证改革有效推进。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责任主要是:第一、确定方向,控制改革的力度。第二,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措施。第三,明晰高校后勤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是健全后勤集团与学校的相互关系制度。学校作为后勤集团资产所有权监管主体。对后勤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要争取得到其重视支持,二是要规避对后勤集团的过多干预,三是要主动接受其监督。
三是建立健全后勤与相关社会企业、组织、行业、服务对象关系制度。后勤实体建立以后,与社会企业、相关组织、行业、服务对象的关系将更加紧密,交往将更加频繁,权责利关系将更加复杂,后勤实体应对这些主体特点、利益诉求、相关法律法规、民情风俗进行分析,依据法律、制度、互利互惠、协商沟通等原则方法,未雨绸缪,建立相关制度予以规范。
以上是自己在这次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学习的体会和建议。作为一名后勤的青年党员,也是学习后增强的责任感的推动,可否,请领导和同仁们批评指正。
唐文茜 后勤集团物业管理中心 南校区物业服务部办公室干事(此文获中南大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文 一等奖)